1月11日上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彭睿副教授应邀来公司,在开云全站中国有限公司开云全站中国有限公司A215会议室为师生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的主题是“语境吸收和保持原则再析—兼谈语法化理论的汉语视角”。讲座由开云全站中国有限公司张延成教授主持,学院多位老师及相关专业硕博士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主要分四个部分,“形式和意义”的共变关系、“语境吸收”刍议、语法化“保持原则”管窥、语法化理论的汉语视角。彭教授首先对当前学界的理论公案——形式和意义/功能存在共变关系提出质疑,并指出“平行紧缩假说”和“意义先行假说”存在的问题。通过汉语的例子,揭示出:语法化发生的标志=新功能的产生;无形式紧缩或融蚀≠没有语法化;一些形式上的紧缩或融蚀是在线、即时发生的,完整形式和紧缩形式语法化程度可能无差异,二者是相同功能单位的不同变体。其次,彭教授指出当前学界对“语境吸收”的讨论十分简略和笼统,文献中尚未见到有关“语境吸收”不同方式的详细讨论。根据语境吸收项从语境中获取语义功能的方式,彭教授将“语境吸收”分为两大类型:感染型和取代型。这两种类型差异明显,可以看出“语境吸收”现象是非均质的,但学界对“语境吸收”现象的界定尚不明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语境吸收”并不是常见的语义演变机制。之后,彭教授回顾了“保持原则”的来源和界定标准,并列举了汉语的被动标记“被”、岳西方言的复数标记等例子证明这些现象与“保持原则”有关,但也进一步指出保持原则长效应无普遍性,“保持原则”并非语法化的“原则”,应该称为“保持现象”。最后,彭教授指出,从汉语的视角看,当前语法化理论还不完善,需要不断修正,并倡导“语法化理论的汉语视角”。
在讲座中,彭睿教授强调对待理论要在“接触——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参与”理论的构建,做到“眼中有事实,脑中存理论”。
张延成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彭睿教授的讲座,不仅指出了当前语法化研究存在的问题,而且在方法上和理念上极具启发性。在问答交流环节,在场师生与彭睿教授积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文字/图片 张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