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全站中国有限公司

公司新闻
首页 > 公司新闻 > 正文
【教与学的革命】行走的课堂:开云全站中国有限公司开云全站中国有限公司2020级古文字强基班敦煌游学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3-12-29 浏览人次:

(一)

万尊趺坐千年定,法相祥辉照山河

2023116-11日,由班级导师王统尚带队,2020级强基计划古文字班的同学们开启了一场自然与人文相融、现实与历史相伴的考古游学之旅。六天时间,飞跃荒漠,探寻遥远的边地往事。前往沙漠中的绿洲敦煌感受一段辉煌历史;穿行在雅丹地貌的怪石之中,感叹戈壁沙漠和水的奇迹;在戈壁高地之上遇见遥远边地的代名词——玉门关、阳关;最后在兰州看黄河穿城而过,见识第一座跨越黄河两岸的铁桥——中山桥;漫步于甘肃省博物馆,辨读简牍记述的历史,欣赏马踏飞燕的神妙……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之旅、学术之旅、发现之旅,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道:“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结束,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使莫高窟成为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现石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

在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学习了023号、045号、037号、096号、148号、220号、231号、237号、249号、257号、259号、331号、332号、334号、420号、428号等16个洞窟。

我们跨越时光之门,踏入了莫高窟内的第23窟,这是一座沐浴在盛唐文明光辉下的标志性洞窟。嵌入崖壁下,这座唐代洞窟展现着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将我们带回千年前盛唐时期的辉煌。

西壁佛龛(图片来自敦煌研究院官网)

在这座神秘的窟室内,我们发现了引人注目的《法华经》壁画。这部佛教重要经典的描绘不仅生动而细腻地呈现了佛陀及其众多眷属,更通过清代的重修,揭示了法华经变的历史演进。这里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令人惊叹的艺术表达而被誉为“法华窟”。每一幅古老的画作都仿佛是一本镌刻在石壁上的历史书,述说着盛唐文明的巅峰时刻。这不仅是艺术的饕餮盛宴,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些洞窟中的画卷,仿佛穿梭于盛唐的繁荣岁月,感受那段古老而辉煌的历史。在这充满深意的画卷中,莫高窟23窟如同一个时光胶囊,为我们敞开了通往盛唐文明的秘境之门。

法华经变之见宝塔品(虚空会)-南壁(图片来自敦煌研究院官网)

随后抵达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深入探索着这座艺术之宝——第45窟。虽然史书未曾详细记录其兴建,但从洞窟的独特形制、壁画的深刻内容和精湛艺术风格来看,我们可以确信这是盛唐时期一颗璀璨的明珠。

佛窟内景(图片来自敦煌研究院官网)

45窟的平顶敝口龛映入眼帘,仿佛是时光机在这里停留,留下了释迦牟尼的教诲。七尊身像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释迦牟尼世尊端坐中央,右侧是大弟子迦叶,左侧是小弟子阿难。这两位弟子,不仅在佛教中地位崇高,更在45窟的塑像中形成鲜明对比。阿难,静谧而谦和,仿佛是那位心怀天真与顺从的弟子。他的形象挺拔而秀丽,透露出一种静默的和谐氛围。与之相对,迦叶呈现出成熟稳重的特质。紧锁眉头,面部表情严肃,仿佛在深思熟虑,表达出一种果断而内敛的气质。这两位弟子的塑像不仅是佛教中不同角色的象征,更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之作。45窟的壁画,以虚实结合,描绘了净土的庄严场面,展示了盛唐时期的艺术精髓。

莫高窟第148窟位于窟区的南端,洞窟形制属于涅槃窟。第148窟的参观重点是体量庞大的涅槃佛塑像和涅槃经变画。

148窟主室(图片来自敦煌研究院官网)

走进洞窟,映入眼帘的是就是一座巨大的涅槃佛雕像。释迦摩尼安详地侧卧着,右手放在耳侧,左手放松的放在身侧。有人称佛的这种状态叫“睡佛”,其实是“涅槃佛”。涅槃是佛教的核心概念,是指佛教修行的最高成果。在词源中,“涅槃”表示在心中熄灭了世间贪欲、嗔恨、愚痴的火焰。释迦摩尼的身后,站立着他的弟子和信徒,有的脸上显现的是喜悦的神情,有的却展现出痛苦与悲伤的神情,这是因为悲伤的弟子还不能理解涅槃的真正奥义,是修行不深的表现。

220窟是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此窟为覆斗顶形窟,正壁开一龛,左壁画阿弥陀变,右壁画东方药师变,前壁画维摩诘经变。

西壁佛龛及彩塑(图片来自敦煌研究院官网)

出入洞窟环顾四周便可发现,北面的壁画和南面的壁画风格迥异,询问杨老师后得知,220窟为双层壁画窟。1943年,经过专业学者的评估发现,在宋代壁画的底部或许存在着更早时期的壁画,于是将表层宋代壁画剥离后,果真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初唐壁画。220窟的壁画,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其恢宏的场面,瑰丽的色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反映出大唐开国的博大胸怀和繁华富丽的景象,揭开了盛世唐风的帷幕。

428窟的雕像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此窟建于北周(557581年),洞窟主室平面呈方形,设中心塔柱,塔柱四面各开一龛。

428窟主室(图片来自敦煌研究院官网)

与隋唐时期的雕塑不同,北周的雕塑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墙体合做一体,这是因为北周时期,雕塑的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还不能做到完全独立的雕塑佛像。仔细观察可以看到,佛像的年上半身与墙体黏合较少,比较精致立体,下半身则仅在墙体上浅雕出形体。本窟的参观重点是东壁连环画式的佛本生故事——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和须达拏广行布施,尤是舍身饲虎的故事让同学们动容不已。

除上述5个洞窟之外,还有334窟的十一面观音像,257窟九色鹿的故事画,420窟隋代原始作品中的大弟子迦叶和小弟子阿难像,249窟的四手四眼阿修罗像和中国传统的风雨来电四神像等等都给同学们带来了视觉的震撼和知识的拓展,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今日千佛洞的参观学习多亏了专业、谦逊、耐心的讲解员杨老师。他提到这里的工作人员经常去榆林窟学习观摩,日常中也经常翻阅相关研究文献。他的讲解透露出一种务实的专业,将已经证实的结论与大家的猜测严格分离,将莫高窟剖析开来,向千佛洞参观的每一位游客传递知识。

三危山下、九层楼前,常书鸿经理和早期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在那里静静长眠。有别于一般陵园的山清水秀,这片墓地置于千佛洞断崖前一片广袤的沙丘,四周没有树木的遮挡,一年之中大风和沙尘总能肆虐三个季节。常书鸿经理并不是敦煌人,却留下遗愿从北京专程回来,留在了离家千里的莫高窟,留在了他付诸了半生心血的地方。一代人走了,又一代人紧紧相随。敦煌究竟开的什么花,结的什么果,吸引一批又一批学者在此研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我们知道再难有这样一个地方,吸引这么多学者前赴后继,将生命与敦煌紧密相连。墓地下埋葬的是敦煌的守护者,他们热爱敦煌,同样也留在这里,最终与敦煌融为一体,永远不会分开。(文字/图片:刘婷雨、张御、舒裕涵、羊博雅)


(二)

瀚海行旅望山岸,阒然怜掬娥眉泉


2023118日,恰是立冬之日。天湛蓝而高远,空气也干爽凛冽,风吹过来好像雪片打在脸上,敦煌笼罩在一层薄薄的寒气中。

上午,迎着清晨的阳光,同学们来到了敦煌古城,准备开始今天的游学之旅。敦煌古城,又称敦煌影视城,位于敦煌市区西南侧。影视古城是1987年中日合拍历史故事片《敦煌》时仿造宋朝沙州古城建设,后来又成为《封神演义》《新龙门客栈》等众多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取景地。敦煌古城位于大漠戈壁上,融千年西域民俗于一体,城开东、西、南三门,城楼高耸;城内由北宋时期的高昌、敦煌、甘州、兴庆和汴梁五条主要街道组成,点缀以不同地域的过街楼、佛庙、当铺、货栈、丝绸店、酒肆、饭馆、住宅等,作为拍摄用道具,互为背景,相辅相成。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同学们穿梭在古城的街道中,好像集体穿越回了千年前的敦煌,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当时的敦煌风貌。行程不知不觉已到尾声,同学们走进一间茶馆,屋外寒风凛冽,屋内温暖惬意,捧着热茶,欣赏老板为同学们演唱的甘肃迷糊戏。独特的唱腔和曲调让同学们听得入迷,上午的行程也在悠扬的戏曲声中结束了。

下午,同学们来到距敦煌市大约6公里的鸣沙山和月牙泉风景区领略西北苍茫的风光。唐代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云:“鸣沙山有一泉水,名曰沙井,绵历古今,沙填不满,水极甘美。”月牙泉古称“沙井”,清代正名为月牙泉。一首悠扬的《月牙湾》让风尘仆仆前来的游客、僧侣对这一湖沙漠中的明镜之水魂牵梦萦。

在月牙泉的月弯里,矗立着一处仿唐建筑群,有楼阁、廊道和亭台,是月牙泉庙宇群,多处题写着对联,如这副用金文书写的“大漠孤烟泉映月,鸣沙落日水流云”楹联,王统尚老师特意请同学们辨认字形。

然而保护月牙泉迫在眉睫。近30年来,月牙泉的水位大幅下降,202349日的实测数据显示,月牙泉最大水深仅为1.0米,沙海淹没了月牙泉水近10米深。这样永不干涸的奇迹若是在风沙中消散,想必会让人类发出扼腕悲叹。从长远来看,维护好敦煌盆地地下水原有的动态平衡,是治理月泉水位下降问题的根本途径。

与月牙泉相依的鸣沙山,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沙漠之一,也是这次游学同学们最令人向往的自然景点之一。这座壮美的沙丘,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其神秘之处。当你踏入这片沙漠时,眼前的景象会让你心生敬畏。沙丘起伏不定,有些高耸入云,有些则低矮平缓,仿佛翻腾的金浪。微风吹过时,沙子发出悦耳的沙沙声,这也是鸣沙山得名的由来。

踏上鸣沙山之旅不得不提骑骆驼,同学们五五成行,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也欣赏着沿途的美景。骆驼们沉稳而有力的步伐,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沙漠的神秘与魅力。骑在骆驼背上,闭上双眼,感受这跌宕起伏,同学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丝绸之路,体验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眺望远方,连绵起伏的沙丘波澜壮阔。阳光洒在沙丘上,同学们沉醉其中,种种感受都成为了同学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游览鸣沙山时,同学们选择攀登其中一座较高的沙丘,站在山顶俯瞰四周。视野开阔,一片苍茫尽收眼底,远处的山脉若隐若现,仿佛一幅壮丽的画卷,让大家感受到沙漠的宁静与神秘。

鸣沙山不仅拥有壮美的自然景观,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里曾是商旅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沙漠中的古老的驿站和烽火台的遗迹见证了这里曾经的繁荣和辉煌。通过了解这些历史遗迹,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敦煌的文化底蕴。

探寻敦煌古城、鸣沙山和月牙泉时,它们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历史和文化让人思考和感悟。古城的淳朴、沙丘的壮美、月牙泉的宁静等帮助同学们构建起更加丰富、立体和真实的西北印象,感受到人与自然相通的智慧。苍茫辽远的敦煌拓宽了同学们胸中的丘壑,从武汉到敦煌,此程无憾。(文字/图片:邓艾佳、李炳坤、吕启蒙、吴金霖)


(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昔日,王摩诘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远离帝都中央的边陲小塞成为无数文人的讴歌重镇。2023119日清晨,强基班的11名同学,在王统尚老师的带领下一同前往敦煌西南处的阳关,近距离接触那些只存在于诗句中的大漠、秋风与沙场。

大汉的雄关早已随飞沙走石归入胡天,唯有几处烽燧孤零零的伫立在沙海之中,散发着前朝的余晖。今人在此处建立起一座博物馆,向人们诉说着刘汉巩固边疆的丰功伟绩与当年丝绸之路的繁华昌盛。

在阳关博物馆中,同学们见到了许多记录阳关的历史资料,如布满铜锈的环首刀、箭镞乃至火铳,映射的是中原王朝戍边千年,抵御外族的艰辛历程;又如虽历经岁月冲刷,色彩鲜艳依旧的丝绸,告诉人们站立的这片荒漠上,曾是欧亚最繁华商路的重要关隘。在这里,同学们亦首次见到了记录匈奴入侵时,士兵点燃烽火的文书简牍。看着一枚枚竹简挂在墙上,同学们仿佛看到了昔年匈奴频扰,将士们枕戈待旦的艰苦生活,更是对那些描绘阳关的诗句:“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战处黑云霾瀚海,愁中明月度阳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以上六幅图片摄自阳关博物馆

下午,同学们来到了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关遗址,玉门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要塞,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学们在玉门关遗址陈列展览馆参观了包括敦煌汉简在内的各种展品,了解了玉门关的历史沿革、地理位置、建筑特点、军事功能、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感受了玉门关的辉煌与荣耀。

同学们还重点参观了玉门关遗址中的小方盤城遗址,这是一座西汉时期的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绕过小方盘城西侧,向南直达阳关,关城北坡东西走向车道直通西域。

小方盘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城垣东西长24.5,南北宽26.4米,残高9米,开西、北两门。城顶四周有走道,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马道,展现了西汉时期的边塞建筑风格和生活场景。同学们在老师的讲解下,仔细观察小方盘城的结构和布局,想象当年的人们在这里的生活和工作,体会小方盘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离开玉门关后,老师同学们一行人乘车向西,到了传说中的“魔鬼城”——雅丹国家地质公园,进入景点后,乘景区大巴前往公园内部。

该公园是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地质形态发育最成熟、最具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雅丹”是维吾尔语的音译,原意为具有陡壁的土丘,是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上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到中国的新疆探险考察,在罗布泊周围发现了这种大面积分布的土丘地貌。他问维吾尔族向导这是什么地方,向导用维吾尔语告诉他这是“雅尔丹”。斯文·赫定根据向导的发音将其拼写为“yardang”,并写进了他的著作中,后来随着翻译,雅丹也由此定名。

人们为这片地貌中造型各异的雅丹赋予了美好的想象,类似于黄山奇石的命名方式,“金狮迎宾”“狮身人面”“孔雀玉立”等等意象成为各类雅丹的名称,同学们在各个停车点驻足观看、体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同学们从“雅丹”这一名称了解到背后承载着上百年历史变迁,不免感慨,这片土地上也曾行走着各族各国的商队,两千年前出关前往内亚的商旅或许也走在这片地貌中,遥望玉门关。返回武汉的路途中,同学们又参观了敦煌博物馆和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藏“悬泉置封检”“甲侯渠官检”“肩水金关检”

甘肃省博物馆藏西汉帛书“张掖都尉棨信”与西汉医药木简


本次研学实践以莫高窟为起点,以伟大的丝绸之路为线索,引导同学们探寻西域的盛衰兴废。文字中的边关是苍凉的,无数英雄落寞于黄沙,无数思念隐没于秋风,一如阳关玉门的断壁残垣,雅丹丘林的荒无人烟。但正是这贫瘠的土壤,衬托着生命的光辉愈发闪耀,那是沙海之中的碧月,是石窟之中的飞天,自然的奇迹与人类的奇迹在敦煌交织,勾勒出天宫云锦般的丝绸画卷。

西出玉门,漫步雅丹,徜徉于博物馆,强基班的同学们伴着夕阳登高回望:戈壁漫漫,雄关不再,历史烟尘,一晃千年。但数日间的所见所闻已烙印于心中,2020级古文字强基班将怀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怀着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敬畏,昂首迈步再出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文字/图片:徐知意、宋坤、王淳)